进入二十一世纪,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,GPS 定位的发展,交友方式也迎来了颠覆。对二十世纪以前的人们来说,很难想像,一台手持设备竟然可以协助人们,依靠左滑右滑、上摇下摇,找到一个又一个的潜在约会对象,交友的难度似乎下降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低点。 然而,交友的生态是否面临真实的革命呢?不,我认为仅有形式与速度迎来变动,交友本质并未因媒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,毕竟背后依然是血肉之躯——人的投入操作,人的心理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变化而产生质变。快速、便利的特质,掩盖不了人们依然缺乏对自己了解的常态,甚至因为快速、麻木、缺乏耐心的社会氛围,使人们更缺乏认识自己的耐心与意愿,因为外在大量的刺激选择,使人们轻易逃离面对真实自己的不舒适感。 我在从2017 年一月第一次突破过去的心魔使用了第一个交友软体(过去总觉得使用交友软体仿佛就是不正经的交友方式,我承认是自己的偏见,庆幸有决定尝试,不然就错过过去的两任伴侣了!),而后来前往上海工作两年,也去了英国流浪半年,也陆陆续续接触不同地区流行的交友软体,大概尝试了有十款交友软体吧!除了盼望遇见有趣的灵魂外,同时也做着田野调查,观察人们在网路上的行为与动机,借以了解自己与世界。然而,一句网路上的短语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。”可以粗略地概括我的观察。 而怎样是有趣的灵魂呢?经过接触交友软体上东西方的人群后,我认为,充分认识自己的人便可以说拥有了一条有趣的灵魂。软体上,美丽、帅气的照片锦簇,加上手机修图软体的成熟,令人赏心悦目的照片确实繁多。但,自我介绍栏位才是真实鉴定一条灵魂有趣度的关键,常见的情况就是空泛的寥寥几行,甚至带上一片空白。而有些交友软体甚至限制自我介绍字数不可多,更助长了自我介绍的空泛化,照片成了交友软体战场上是否折戟沉沙的关键,可惜的是,照片中可能充满了谎言。这是麻木、速食、肤浅、缺乏觉察之社会的一种镜射,交友软体不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罢了。 纵使只是找寻一夜情,人们的内心还是渴望深刻连结的,从找寻一夜情的人们不喜欢孤单、总找寻肉体的连结的倾向中便可一窥究竟。可惜的是,仅有肉体连结而缺乏内心连结,永远也填不满内心的匮乏,怎么约也约不饱。因为,能填饱人们的,可能只有萌芽于自己内心的力量了,能与他人内在连结的力量。 “喜欢运动运动、看电影、吃美食、逛街”、“有幽默感、贴心”、“⋯⋯”,这些陈述的共通处,是缺乏深度。人们普遍害怕真实,也恐惧深度,同时不喜欢坦诚的感受,在交友软体与生活中皆是。也厌恶对方的自我介绍是详尽深刻的,为了合理化自己的缺乏耐心与深度,人们批判这样的自我介绍为过度的、自以为是的、缺乏神秘感的。渴望保持神秘与距离的背后,显示着人们不习惯也不想要深入地探索自己与他人,害怕碰触自己到内心的空泛。 有人会说:“一开始认识,有必要说那么多吗?那些是我的隐私。”,然而,人们在认识对方一段时间后,能接着袒露真实的自我吗?答案我认为是不能的。我们一开始选择戴着面具,那我们就会恐惧需要摘下自己面具的那一天来临。 “隐私”背后保护的,是真实但不被正视的自己,连自己都没能接受的真实自己,那个怕被看见而忧虑不被爱的自己。 我们同时也焦虑于对方仅仅只是喜欢上自己的外表,于是便尝试追求社会赋予我们的“优势框架”,可能是具有强烈的性别成见、年龄成见、道德成见。之后,仿佛减低了焦虑感,但实际上,这样的迎合也不过只是加剧了弗洛姆所说的“机械化”罢了,更加地失去自我。 弗洛姆又说:“个人最大力量的基础在于人格最大限度地整合,这也就意味着以最大限度地认清自己为基础。“认识你自己”是人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根本要求之一。” 真的能爱自己的人,同时必然也是可以爱真实自己的人 因此,每个渴望被爱的人,除了先接纳自己真实的样貌、爱自己以外,同时也很重要的是——认识自己,真实的、袒露的、不戴面具的那个自己。我们需要明白,真的能爱自己的人,同时必然也是可以爱真实自己的人。不论是在线上的交友软体中,还是现实场域中的交友,都是如此。交友软体实际上只是人际关系线上化罢了,人性毫无修饰地被转移到了线上。而差异仅仅是线上交友更容易用不真实的面具去修饰自己。那些面具与伪装,总是让关系中充斥着谎言与虚伪,时时焦虑着面具不经意滑落的时刻,关系维持不再充满着爱,而推积着恐惧。这样充满焦虑的关系,是人们要的吗? 了解到”被选择”与“不被选择”是多么的正常,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如此,平常心看待被左滑与被右滑,世界偌大,缘份时有时无。有觉知地使用着交友软体是很重要的,否则将被交友软体设计的上瘾机制驱动,而渐渐戴上一具又一具的面具。同时也尝试在快速的社会脉络中歇歇脚,停下来与自己单独相处,认识真实的自己,不论是藉由阅读还是内在工作,都可以逐渐远离机械化而找回自我,并向拥有内在力量、真实幸福迈进。 当有一天,人们在自我介绍时,开始习惯袒露脆弱,敞开真实自我时,那世界将变得温暖有力量,而交友软体内的个体便不再只是一座座孤岛了。 |